认知障碍症」(Dementia),其实早在100多年前已经出现,但由于病者会出现意识混乱、记忆衰退等病症,不时会被误诊为成精神分裂症,而被送入精神病院。而当中最常见的早发性认知障碍症成因——「阿兹海默氏症」,得以为目前世人所认识,原来都有段古。
1901年,德国法兰克福一位精神科医生阿洛尹·阿兹海默(Alzheimer) ,发现一名女病人有忧郁、妄想、意识混乱与记忆逐渐退化等症状;直至1906年该病人去世,接受病理解剖后,在显微镜下发现她的大脑组织出现神经退化,而且满布两种细小物质,即是后世称为「淀粉状蛋白」及「神经纤维缠结」。当年阿兹海默还不了解这些「淀粉状蛋白」,一年后,他将病例发表于德国精神医学期刊,到了1910年,这个病症正式命名为「阿兹海默氏症」。多年来,人类对大脑的研究依然非常有限,至今仍然未找到「阿兹海默氏」症的成因,只推断跟遗传有关。
而另一个早发性的主因——「额颞叶认知障碍症」,占本港早发性认知障础的3分1。它的出现,比阿兹海默氏症更早,1892年捷克心理医生阿诺德(Arnold Pick)发现,大脑的额颞叶受损,会影响语言、行为、性格及肌肉活动能力。100年过去,外界对此病仍了解甚少,因此不时被误诊成精神分裂、更年期等病症。
「认知障碍症」这几个字,或许让人一时间搞不清,只因过去大家都叫它「老人痴呆症」或者「失智症」,惟因这些名字带有歧视成份,亦令外界误会患者一定「痴痴呆呆」,故经过多年争议后,本港医学界终在2010年,将病名改成「脑退化症」,意思是因脑部功能不正常地衰退所引起的病症,当时获得医管局、平机会等机构的支持。不过,名字只用了一年,便再改成「认知障碍」,因为医学界认为,「脑退化症」同时也包含了巴金森症及小脑萎缩症等病者,但诊治方法完全不同,最后以「认知障碍」较中性及贴切,亦更易被患者接受。
据统计,「阿兹海默氏症」患者占全港认知障碍症病例三份之二,研究发现,患者大脑内会有「淀粉状蛋白」,产生神经纤维缠结,杀死脑细胞,令大脑的海马体萎缩,因此患者会出现记忆力衰退,最终失去语言及活动能力。港人熟悉的,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教授,以及已故前美国总统列根,皆患有「阿兹海默氏症」。
(来源:苹果日报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breaking/20160901/55582378 2016-09-01)
回目录
(责任编辑:民生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