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标签: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主页 > 中国精神健康与人权月刊 > 第六十四期 > 正文
相 关 文 章
最 新 热 门
随 机 推 荐
停药无症状 才算精神病复原?         ★★★
停药无症状 才算精神病复原?
作者:谢树基 文章来源:明报新闻 更新时间:2017-12-07 22:23
11月5日,一对同患精神病的母子,在荃湾寓所烧炭自杀同亡;10月26日,怀疑有过度活跃症及抑郁倾向的21岁青年,以菜刀斩父亲;近期接连发生多宗怀疑精神病患者暴力事件的伦常惨剧。很多精神病人即使出现征状多年,家人亦未必懂得处理。如何协助精神受困扰的人复元?

很多有精神病患经验的朋友不时被人问及,「你是否完全康复了?」

其实何谓康复?

是不再依赖药物过活,还是征状不复存在?生命从来不是直线一条,生活亦不止病患一个面向。复元不是康复的终站,而是走过幽谷后的生存状态;是接受生命不完美的同时,拥抱仍存在无限可能的自己;是经历不可弥补的失去过后,重寻和演好生活中每个角色。
在生命的裂缝处活出自在,是谓整全的复元(Holistic Recovery)。

■个案

家有「妄想企业家」

年约40岁的阿诗,20年前失恋后开始出现如幻听和妄想等思觉失调的征状。她觉得自己是做生意的人才,早晚会成为像盖茨一样富可敌国的大人物。她辞掉工作,并搜集不同公司的宣传印刷品和报纸广告,对街上免费派发的各类传单和小册子更是来者不拒。她深信有朝一日自己可以将这些不同行业的公司合并,建立一己之跨国企业,创造财富之余造福人群。

阿诗每天搜集回来的多张广告和产品招纸珍而重之,日积月累下家中渐渐囤积起多座「纸山」。起初和她同住的父母和弟弟也极力容忍,但家中卫生情况日差,每天出入时更要先移走堆积在门前的发霉纸品。数年前某天阿诗要外出,母亲拦住大门,喝令她好好执拾。阿诗一时怒火中烧,顺手拎起身边的水杯便掷向母亲,后者当场头破血流。

垃圾问题袭母亲 恨错难返

二人的哭闹声惊动了街坊,未几警察蜂拥而至,情绪失控的阿诗几乎是被五花大绑的送进医院,最后被强制留院接受治疗。留院8个多月,阿诗情况大有好转,除了对药物反应良好,征状渐受控制外,她在住院期间亦感受到家人对她的不离不弃,和父母及弟弟的关系亦逐渐好转过来。然而好景不常,阿诗出院后不久母亲便被诊断患上末期癌症,短短两个月内便撒手人寰。望着母亲咽气的一刻,阿诗心中满是悔疚。为何自己过去没有好好善待母亲?现在连要补偿也来不及了。

家人鼓励 重新维系家庭

幸好家人在这个困难的时刻不但没有诿过于阿诗,更鼓励她重新振作,重新找回自己在家中以至社会的角色和位置。现在阿诗在超级市场当收银员,公余会参加由议员办事处举办的进修课程,或约父亲和弟弟饮茶,努力维持家人之间的关系。「父亲和弟弟不擅辞令,但饮茶时他们特别多话,关系特别融洽。」回首人生上半场,阿诗直言自己几乎把家庭毁掉了,现在她却如胶水般把碎片黏贴在一起。「虽有裂痕,但总算是一家人。」

■专家之言

合适工作增自信助复元

从以上个案,我们发现所谓「复元」其实包含多个层次﹕

1. 征状的复元

精神病患有相当程度是类似一个人出现健康问题,即身体出现疾病。当患者作出干扰他人(如强迫储物)甚至暴力行为时,经专业评估后先以药物控制征状,可让病者及家人有一个喘息的机会,好好冷静下来,彼此重修关系并计划将来。这是复元最基本的一个层面。

2. 功能的复元

很多人抱持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除非征状完全消失及不用服药,否则病人不算康复过来。其实「无病无痛」亦不代表活得健康快乐,只要学会与征状共存甚至共舞,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己角色和位置,病人已算踏上了复元之路。有复元人士曾言﹕「现在我常问自己,终日一个人百无聊赖的呆在家中或中心,实在很难过。」合适的工作不但可以解闷,更可提升复元人士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即使是一些无偿工作,如家务和义工等,只要家人和小区人士愿意支持、配合和给予机会,一样可令复元人士「边学边做」,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3. 服务和环境层面的复元

治疗不只是要减少病人征状、管理风险和处理危机,同等重要的工作还包括在服务和社会层面上作出介入,令社福制度和社会氛围变得更包容、更人本、更尊重个体,令每个人也可发挥能耐并有所成长。如此一来,家中气氛更融洽,各人心情好转了,自然有利复元。

然而知易行难,改变亦非一蹴而就,牵涉范畴既深而广,更需要众多专业和小区持份者一起参与。香港大学明年1月11至12日举办「复元4.0﹕服务与倡议」国际学术会议(详情见www.socsc.hku.hk/rsp4),以复元为主题的交流平台,内容包括最新复元理论的阐述、研究及服务发展。期望透过会议让大家积极对话,推动实证为本的复元服务,扩展创新介入手法,将之融入常规服务中。

■知多啲

家人善待 勿与患者争论

近年本港发生多宗家人怀疑患上精神病却未有及时得到专业协助,最终引致暴力事件的伦常惨剧。一如阿诗的个案,很多病人即使出现征状多年,家人亦未必懂得处理。以下是几点建议,供有需要的读者参考﹕

1. 尝试明白复元人士的忧虑并提供支持,如当他们担心找不到合适工作时,可协助他们约见社工,或陪同他们到小区中心、劳工处求助;切勿就病人的想法或行为和他们争论。

2. 关顾自己的身心状态,注意饮食和休息,学习放松和善待自己;多向亲友或专业人士倾诉,切忌把自己封闭孤立起来。

3. 留意家人行为、思想和情绪方面的变化,若发现持续出现征状甚至恶化,宜尽快寻求专业协助;全港19区共有24间精神健康综合小区中心,提供外展服务,接触小区中怀疑有精神困扰之人士。

4. 寻求专为精神病人照顾者或家人提供的支持服务,如浸信会爱羣社会服务处的精神康复者家属资源及服务中心,会为照顾者提供辅导和家人朋辈服务,协助同路人助人自助。

5. 善用一些由非政府组织或社福机构运作的网上平台,如由东华三院黄竹坑服务综合大楼成立的「友心情」(www.radioicare.org),为公众介绍正确的精神健康信息,包括怎样协助精神受困扰的亲友就诊(由徐慕菁医生主讲),以及与复元人士的相处之道(由曾繁光医生主讲)等。

(来源:明报新闻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1113/s00005/1510509554569 2017年11月13日)

(责任编辑:民生编辑)

文章录入:民生编辑    责任编辑:民生编辑 
  • 上一篇:消除“被精神病”的恐惧

  • 下一篇:谁偷了我的钱?谈失智症的精神行为症状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友情链接
    ·开放 ·民主中国 ·独立中文笔会 ·争鸣动向 ·大纪元 ·中国人权双周刊 ·北京之春 ·中央社 ·自由新闻 ·台湾中央广播电台 ·权利运动 ·无国界记者 ·参与 ·BBC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新世纪新闻网 ·德国之声 ·自由亚洲电台 ·美国之音 ·维权网 ·博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民生 | 友情链接 | 关于民生 |
    Copyright © 2002-2013 民生观察工作室 版权所有
    网址:www.msguancha.com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