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标签: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主页 > 中国精神健康与人权月刊 > 第四十期 > 正文
相 关 文 章
最 新 热 门
随 机 推 荐
精神病人与“冷酷仙境”         ★★★
精神病人与“冷酷仙境”
作者:马立明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更新时间:2015-11-08 12:35
“似乎一开始,精神病人就被认为是站在社会正常秩序的对立面”
  一
刚到台中市的那个晚上,团友们安顿下来没多久,便喊着去唱K。于是,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一群人浩浩荡荡地前往KTV。我和医学博士老朴,在K厅坐了一会,有点无聊,便下楼抽烟去。
  那个KTV位于一栋老建筑物之中,占据了其中一层。其他各层似乎是餐厅、写字楼、按摩店,等等。夜深,只有KTV还在营业。我们下到一楼,便是大厦的外端,直接通出马路。烟没有抽几口,这时直接走来一个男子,停在我们面前。
  深夜,在异地,遇到一个陌生男子前来,我们多少有点警惕。我跟他打招呼,他没反应;朴博士递他一根烟,他也没接。他直勾勾地看着我,又看看朴博士,场面有点恐怖。我先是怀疑他是台湾黑社会,后来发现他居然穿着一对非常可笑的女式拖鞋。我和老朴都断定:他精神有问题。
  这个男子开口了,声音非常尖细,用的是当地方言。我和老朴都表示听不懂,同时也表示“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抽完烟之后回到电梯。恐怖的是,男子在电梯门合上之前突然闯入,眼睛睁得很大。我脑海里浮现了各种战斗场景,比如说对方掏刀等,并开始回想15年前学过的跆拳道课程。
  所幸的是,电梯还算快,不足半分钟,便抵达了KTV所在的楼层,一开门,喧闹声扑面而来,男子一时还有些恍惚,我和朴博士迅速地入场,感觉到似乎远离了威胁。那个男子被KTV保安拦在门外了。
  二
  这一次午夜惊魂,成为团里谈资,大家一笑了之。但事情并没有过去。在接下来的台湾之行里,在台南、台北的街头,我多次遇到精神病患者——可以被一眼看出的那种。他们在市区里游荡,有时自言自语,有时手舞足蹈,有时高声呼喝。我到过亚洲、欧洲多个城市,但是目测台湾精神病患者比例高得出奇。我多次问过随行的台湾朋友,“为何不好好安置他们?”答曰:“他们又没犯法,爱怎样就怎样吧。”事实上,这些精神病患者,虽然看上去让人不安,但绝大多数是没有攻击性的。甚至说,他们除了行为、眼神有点怪诞之外,很多情况下还是好公民。一个台湾朋友说,“他们过马路还看红绿灯呢。”如果精神病患者能遵纪守法,为何要把他们“安置”起来呢?
  对于此事,我翻阅了多篇相关论文。除了个别有暴力倾向、自杀倾向或情绪高亢的患者之外,其他鼓励在社会中进行“复健”。台湾社会与小区精神医学会、理事长郑若瑟提出“以人为中心医疗”治疗概念(Person Centered Care, PCC),开启迈向康复的旅程。其中手段包括:自我照顾能力的复健、时间管理能力的复健、人际沟通能力的复健、压力挫折处理能力的复健、职业复健、邻里生活的复健等等。这些复健不同于具体的治疗,而是在社会层面上对精神病患者的支援和帮助。在这种医疗理念里,“治疗”只是精神病人康复过程的小部分,大部分是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进行康复。这样的话,社会的包容程度,对精神病人的康复就非常重要。
  我想起作家龙应台曾说过的话,“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的程度,就看这个城市怎样对待它的精神病人,它对于残障者的服务做到什么地步,它对鳏寡孤独的照顾到什么程度,它怎样对待所谓的盲流民工底层人民。对我而言,这是非常具体的文明的尺度。”
  阅读这些材料后,我对那天晚上的遭遇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位男子虽然一直看着我们,但不一定有恶意。也有可能他是想上来玩玩,但不知如何向我们表达而已。但那一刹那间,我和朴博士都过于紧张,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说不定还会“先发制人”。对于精神病人的不知名的恐惧,一开始就俘获了我们。
  三
  在我们身边,不少民众看到精神病患者就会莫名地感到恐惧。精神病人——尤其是被认为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似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站在社会正常秩序的对立面。
  精神疾病与感冒、糖尿病和高血压等躯体疾病性质一样,是脑病的一种精神表现,属于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得不到社会的宽容与帮助,还要遭遇歧视,这恐怕是一个病人最糟糕的体验。
  《宁波日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
  小伙子病发后,被家人送到医院治疗。等到病愈出院,小伙子发现情况全变了。单位领导劝他继续休养,工作的事慢慢考虑;朋友见他能躲就躲,不能躲也是搪塞两句就闪人,就连妻子看他的眼神也变了。
  尽管小伙子努力使大家相信,他已经病愈,可以回归生活。但越证明越受到排斥,仿佛他已经成了异类。最后,他终于放弃,选择了自杀。
  这样的事件并不是个例,很多精神科医生都指出,精神病患者的回归之路困难重重,原因是缺乏善意的环境,除了遭遇各种歧视,很可能还被限制了自由。哪怕是回到原来的工作单位,也会被调到其他边缘位置。这加深了患者的挫折感,甚至诱导他们选择自杀。一个资深的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精神病人也有人格尊严,只要有歧视存在,他们纵使患病也会感受得到。精神病患者复发率在20%-30%,与社会对他们的偏见,甚至歧视有重要关系。而这种歧视会让他们仇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
  越是文明的国家或地区,精神病人的自由度也越高,康复期的病人可以在户外参加活动。其他人对于精神病人,也持宽容态度,这令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龙应台的话。相反,如果精神病人一出街即遭到敌意或围观,他的心理将受到极大刺激。
  不过,或许有读者会注意到,精神病人似乎经常出现在社会新闻里。上访者是精神病,砍人者是精神病,开豪车肇事者是精神病,似乎很多暴力犯罪或不安定事件,都与精神病有关。这现象非常复杂,既有闯了祸佯装精神病寻求轻判的,有为掩盖背后复杂矛盾以精神病做挡箭牌的,也可能是精神病人因受歧视而绝望报复社会的。总之,精神病成为了社会失序时的最佳借口之一,那些号称是精神病的,未必真的就是精神病。相反,这样的新闻让真正的精神病人一步步被边缘、被打压,民众就更加坚定了“精神病人即危险分子”这个潜在印象,进一步强化了歧视,形成对精神病人的高压。对此,无论是政府或媒体,都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四
  对精神病的研究,不得不提的是米歇尔·福柯的著作《癫狂与文明——古典时期的精神病史》。福柯指出,癫狂是被理性——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明奉若神明的价值——所强加的罪名,人们恐惧非理性的东西,就力图把这些东西打入“精神病院”这样的发明中。“在中世纪,疯子可以自在地逛来逛去并且受到尊重;可到了我们这个年代,他们却被当作病人关进了疯人院。”对于所谓的精神病人群体,福柯一直是带有尊重且试图理解的诚意的。《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的作者高铭则通过与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的交流中,认为他们有可能“看到了更深远的维度”,从而对他们抱有敬畏之心。
  当然,我无意把问题提升到哲学或玄学之中,人类精神世界深不可测。精神病人或许掌握着我们所不了解的秘密。但我认为,不管他们智商爆表还是为零,他们都享有人的基本权利。精神病人的问题,本质是人权问题。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痛苦需要得到拯救。然而,这却是一个被随意“定义”的群体,也是一个自由容易受限制、权利容易受伤害的群体。在我们的社会上,还有众多的声音呼喊着加强这种“限制”,或以治疗为名,或以安保为名。在这些所谓的“正常人”之中,全然不见福柯等人的理解和善意,被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所左右,存在着一股将精神病人隔离、将其理解之路堵死的冲动。
  我们一直在文明之路上奔跑,不知不觉走到了对立面,认为隔离了精神病患者,我们就抵达了文明,多么荒谬啊。如果我们“正常人”变成了施害者,那我们实际上比精神病人更糟糕——因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缺乏善意的“冷酷仙境”,表面上安宁而稳定,却毫无体温。
  我又想到了在台中那个晚上,那个跟我们进入电梯的男子。或许,他吓到了我们,而我们也伤害了他。
(来源:北京青年报http://news.ynet.com/3.1/1510/12/10441736.html 2015-10-12)

回目录
(责任编辑:民生编辑)

文章录入:民生编辑    责任编辑:民生编辑 
  • 上一篇:分宜县:警方跨省驱车千里送精神病人回家

  • 下一篇:明知患精神病还开车 出事要担责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友情链接
    ·开放 ·民主中国 ·独立中文笔会 ·争鸣动向 ·大纪元 ·中国人权双周刊 ·北京之春 ·中央社 ·自由新闻 ·台湾中央广播电台 ·权利运动 ·无国界记者 ·参与 ·BBC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新世纪新闻网 ·德国之声 ·自由亚洲电台 ·美国之音 ·维权网 ·博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民生 | 友情链接 | 关于民生 |
    Copyright © 2002-2013 民生观察工作室 版权所有
    网址:www.msguancha.com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