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心理科主任:陪精神病患者找回面对人生的勇气
|
荐 ★★★ |
|
|
临床心理科主任:陪精神病患者找回面对人生的勇气 |
|
作者:李昆桦 文章来源:苹果日报 更新时间:2018-02-09 16:00 |
|
嘉明,小心翼翼的将饭菜放入其他病友的碗中,避免不让饭菜掉落。来来回回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直到所有的病友都能够在自己的座位上用餐。
嘉明是个慢性思觉失调症患者,回想起当初生病时,对环境充满着多疑、在路上三餐不济、到处游荡,对于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却因自己的多疑,更容易发生冲突和争执,被警察和家人的强迫下,送至医院接受治疗,但因不规律的服药,造成病情无法稳定,在反复的症状发作后,家属无力照顾下,被送至本院接受照护。
刚开始的时候,嘉明对于环境充满陌生和抗拒,不谅解家人将自己送到本院的决定,常常与其他的病友和照护人员发生争执。随着医师将药物作适当调整、护理师与照服员之生理照护和协助、社工师邀请家属进行家属与患者之会谈、职能治疗师带领其进行职业复健的训练,加上临床心理师和嘉明的定期个别心理治疗和团体心理治疗之进行,慢慢地帮助嘉明能够接纳自己的病情外,更可以透过上述的专业团队协助下,让嘉明能够找回对自己的自信,也能够让嘉明有更多的准备回到小区,重新追寻自己的梦想。
延误就医的时机
对许多精神病患和其家属而言,被诊断为精神病患是很大的打击,也更担心是否因为诊断会造成标签化和污名化的结果,让患者和家属更担心自己不知道如何面对接下来的挑战和压力,也因对疾病之不了解和上述担心污名化的压力下,让家属会选择以民俗疗法作为治疗疾病之方式,因而造成无法及时就医,延误了治疗的时机。
药物治疗仍是治疗之第一线
事实上,根据世界生物精神医学会(the World Federation of Society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WFSBP)在2017年针对治疗思觉失调症患者,所提出的治疗建议,抗精神病药仍是治疗思觉失调症患者之第一线治疗方式,然后才会依据个案在服药后所产生的副作用,搭配其他药物与非药物之管理方式,以提高患者在治疗后之生活质量。
辅助性治疗更可帮助改善生活
此外,2017年《加拿大精神医学期刊》(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也提到除了在接受药物治疗外,同时也可以搭配不同的心理社会介入方案,以协助患者提高生活的满意和适应能力,包括:家族治疗、支持性就业训练、社交技巧、认知功能训练和生活功能训练等,而上述之心理社会介入方案均有良好的实证基础,能够证明有效地改善精神病患者之生活表现。
国内之精神医疗仍可具有效果
在国内,笔者目前所服务之机构也是属于慢性精神复健机构。本机构容纳了两千多位的慢性精神病患者,这些患者在本机构里接受来自不同专业的团队之服务,包括:精神科医师与护理师之医疗照顾外、药剂师提供良好的药物调剂、社工师提供和家人之间情感之修复和联系、职能治疗师之职业功能复健,以及临床心理师对精神病患提供个别与团体心理治疗之服务。
正念练习有助于改善患者之症状干扰
笔者在2015和2016年针对慢性思觉失调症患者进行维持八周的正念团体训练之疗效研究。所谓的正念练习是一种透过体验的方式,帮助慢性精神病患者学习和增进自我觉察的能力,当精神病患者可以对自己的感受有足够的感受和觉察力时,不仅可以帮助其管理和了解自己的症状严重度,更可以提高其与人际互动时的亲密感受,并且丰富和促进其情绪觉察和表达的能力。
在笔者的研究成果中,接受八周正念练习的精神病患者,相较于在进行练习前,他们在练习后对其情绪和感受之能力均有显著的提升外,同时也拉近了他们与家属、病房之病友相处之关系和和谐度,此外,他们也主观地感受到自己对生活的满意度有所提升,而这样的效果在治疗结束后三个月仍可以持续地维持。
面对疾病相信专业,幸福就能随之来
笔者可以体会家属和患者在面对疾病之无奈和担心,在近日诸多精神病患之相关报导中,笔者仍想藉此文章呼吁各位家属和患者,罹患精神疾病并非无法改变,只需要透过专业的医疗协助,并且保持信心和耐心,相信在接受专业团队之协助下,必定能够走出人生幽谷,重新迈向美好的人生旅途,为自己的理想继续打拼,实现人生的理想。
(来源:苹果日报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125/1285580/ 2018/01/25)
(责任编辑:民生编辑)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