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法治制衡的中国精神科已病入膏肓:医生群体中流行着患者无权自决、亲属善意推定、被送治人有病推定的思维,“医学保护性住院”已造成许多人自由与尊严的严重伤害。
近日,女子自由恋爱被送精神病院一事引起大众的热烈讨论,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向公众说,“‘被精神病’绝没有公众想象的那么容易。‘被精神病’实际上出现的情况少之又少,‘被精神病’不太容易。”
大众话语里的“被精神病”,指的是什么?大众关心的是什么?总结过去几年的“被精神病”现象,“被精神病”的定义应该是:具有社会功能的人落入精神病非自愿治疗系统。包括非自愿诊断、非自愿住院及非自愿治疗。例如深圳邹宜均、广州何锦荣、南通朱金红、福建陈国明,这些人在入院之前,都具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和自主生活能力。
“被精神病”问题是大众话语体系与专业精神科话语权垄断的对抗,它来自世俗社会,是大众的话语,普通人标准,不是医学专业标准,医生对这个词,不拥有解释权。
回龙观医院院长认为被精神病不那么容易,可能是在专业精神科医师的眼中,有病没病,是可以绝对划清界限的,只要经过医生诊断便可断定。那些自称“被精神病”的人,只是不承认自己有病罢了。他们被医生诊断有病,却又不承认,丧失了“自知力”,所以无权拒绝住院。因此,大众恐惧的“被精神病”,在医生眼里是合理的现象。
纵观几年来公众关注的“被精神病”案例,当事人虽获公众支持,但实际上都无法摘除“精神病”帽子,精神病院零门槛,人人都有可能被送进去,出来的都是精神病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如今,医生手上还有1亿多顶帽子尚未派出,“被精神病”后来者估计还陆续有之。
地球已经无法阻止人类给世界贴标签的欲望,精神心理分析学,有能力把我们所有人都贴上合适的标签,强迫症、抑郁症、拖延症、焦虑症、躁狂症,偏执、妄想、兴奋状态……总有一个标签适合你。因此,在医生话语权占优势的国度里,想通过划清有病没病边界来建造安全鸿沟的企图,注定会失败,我们只能把自己当作精神病人保护起来。
回目录
(责任编辑:民生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