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特约评论:中共近期所谓改革信访机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
荐 ★★★ |
|
|
|
特约评论:中共近期所谓改革信访机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
|
| 作者:野渡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4-04-02 10:16 |
| |
最近官方印发《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提出了改革涉法涉诉信访的一系列机制,积弊已深的信访制度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始于1951年6月政务院颁布的《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而建立的信访制度,试图在一元权力体系下以非常规、非制度化的渠道来解决社会矛盾。一元权力体系下的司法不独立现状,使信访制度成为民众的权利救济最主要途径。而在2005年1月开始实行的“信访排名”制度因其与地方官员升迁直接挂钩,在利益影响下地方官员采取各种非法手段对上访民众截访乃至非法拘禁,而在08北京奥运会后建立的维稳体制在荒谬的维稳逻辑下,黑保安、黑监狱盛行,掮客、打手云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维稳“市场”,访民的公民权利被肆意侵犯,各种恶性案件令人发指,访民的人权困境已成为中国当下不断激化的官民对立社会矛盾的重要方面。
在官民对立不断激化的社会现实下,民间的政治反对日益高涨,并且越来越拥有巨大的道义性。为了维护统治,官方一方面强化对民间政治反对的打压,同时也试图在不损害一党专政前提下减轻民众的积怨,以和民间政治反对争夺基本盘,这是最近习近平提出维稳即维权的主要原因。官方采取了一些怀柔政策来缓解官民矛盾,废除劳教制度和改革信访机制都是这些措施的一部分。
官方在非政治诉求领域采取怀柔政策除了争夺基本盘外,同时也为了逐步收缩打击核心以保证极权力量的持续运行,以应付越来越大的政治诉求压力。在维稳经费已持续多年超过国防开支的情况下,维稳成本越来越高,但社会态势却呈现越维越不稳的怪圈,耗费了巨大的社会资源和财政资源,天价维稳成本已令官方捉襟见肘。收缩打击核心,保证资源配置在对付民间政治反对的重点领域成为习体制下的不二选择。
《意见》提出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及民商事、行政、刑事等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政法机关处理,强调不支持、不受理越级上访。但由于司法不独立,司法机关都受制于党政权力,权力支配下的司法不可能解决矛盾,司法的公信力荡然无存。而事实上的公权力对社会利益的抢夺是绝大多数访民上访的原因,地方行政侵权、司法不公构成了上访的主要诉求,地方政府和官员本身就是大多数上访问题的制造者,访民只能象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权利诉求无从解决。
《意见》强调要坚决杜绝一切“拦卡堵截”正常上访人员的做法,坚决杜绝违法限制或变相限制上访人员人身自由的行为,表示各级政府不能以信访数量多少为标准进行考核,以此遏制地方政府的截访冲动。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维稳体制下,官方的维稳逻辑是重大活动和公共场合出现上访民众就是地方维稳工作没做好,就会影响地方官员的导的政绩,使地方政府继续采取各种非法手段维稳。官员升迁与稳定攸关,只能“不稳定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所以截访问题不可能以一纸意见而得到解决,此项提法更多是为了应付来自舆论的压力。
《意见》警告依法规范群众信访行为,引导上访人员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严肃处理违法上访行为”,也体现出官方出台此规定的根本目的是维稳需要,而不是解决访民的权利诉求。《意见》出台后,遍布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限制上访人员人身自由为主的法制教育中心、训诫中心照常运行,说明了维稳机器的惯性运作已难以约束,官方已更习惯奉行暴力手段作为社会管理手段。
《意见》体现了官方企图把维稳和维权揉和在一起以继续维系统治的意图,但只要现行极权制度不变,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对基本的矛盾,一元权力体系下政权与社会的利益矛盾、既得利益集团与普通公民的利益矛盾不可能得到调和,包括访民在内的公民的权利依然被践踏,官民对立的社会矛盾依然继续激化,直到拐点的到来。
民生观察特约评论员
2014-4-2
(责任编辑:民生编辑)
|
|
|
|
|
|
|
|
|
|